1.   保險從業員只有銷售人員
保險業有前線、中台及後勤部門,涉及廣闊的工作範疇,不同崗位提供多元化的出路。前線方面有保險代理 (Agent),代表某保險公司並只可銷售其產品。中台方面有保險經紀 (Broker),代表客戶並根據他們的要求尋找市場上合適的產品。此外,保險業有不少後勤職位,如核保、理賠、精算、風險管理、審計、法規遵循、財務、分銷、市場推廣、人力資源等,當中不乏專業職位。
 
2.   保險業不需要特別學歷要求,重點是優秀的銷售能力
保險業後勤的專業職位如核保、理賠、精算、法規遵循、財務等要求求職人士具備學士學位或以上學歷,或相關專業資格,工作需不時了解各行各業的最新發展,及透過專業培訓提升專業水平。
 
3.   保險從業員毋須執業資格或特別執照,不太專業化
保險業前、中、後台的部分職位均須要專業資格,要成為保險代理 (Agent)須在保險中介人資格考試取得合格並在香港保險業聯會的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登記;若要成為保險經紀 (Broker),除了須具備指定的工作經驗及年期外,亦須通過保險中介人資格考試的相關試卷;而要成為精算師須考取北美、英國、蘇格蘭或澳洲的專業試,各部門都有專業性的職位。
 
4.   保險業只有與個人健康有關的產品,如人壽、醫療、危疾等
保險大致上分為一般保險與人壽保險兩大類。顧名思義,人壽保險主要保障人命,當中可包括其他元素,如儲蓄成分。至於一般保險,則提供除身故以外的損失及責任保障,例如水險、火險、汽車、醫療、旅遊、董事保險、專業責任彌償保險等,種類十分多元化。
 
5.   保險業在社會的角色不太重要
保險業的角色涵蓋社會的不同層面,如網絡風險、醫療、基建設施及恐怖襲擊等,為社會各層面的日常運作提供保障。於2016年上半年,香港保險業的毛保費總額達2,075億港元,相當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18.5%,經濟上有高重要性。保險業絕對是社會上的重要一環。
 
6.  買保險等同掉入騙財陷阱,發生事故後通常不獲賠償,甚至變成「孤兒單」
保險業監管局扮演一個監察者的角色,以確保保險公司及保險中介人自律規管機構妥善處理有關投訴。如牽涉保險公司的個人保險索償投訴,而該投訴涉及的賠償金額為100萬港元或以下,可向保險索償投訴局提出。其他提出投訴的途徑可瀏覽保險業監管局網頁
 
7.   保險業在香港經濟上貢獻不大
保險業是香港金融服務業的主要骨幹,在香港有170年的悠久歷史,現時本港的獲授權保險公司總數接近160家,保險中介人,即保險代理 (Agent) 及經紀 (Broker),則超過10萬。在2017年首季的毛保費總額為1,220億元,按年上升了20.7%,為重要的經濟支柱。
 
8.  保險業沒有明確的晉升階梯
保險業有明確的晉升階梯,以大學畢業生為例,初入行由見習生做起,可逐步晉升至助理主任、主任、高級主任、助理經理及經理等職位,視乎不同工種。以精算師為例,入行時大多為助理精算師,考取精算專業資格後可逐步晉升為精算師、高級精算師及高級顧問等;核保師可逐步晉升至高級核保師及主管級等,前途可觀。
 
9.   現時保險業有大量代理,沒有人手短缺的問題
雖然保險業聘請不少保險代理 (Agent),因應市場發展,業界仍面對人手短缺的問題,尤其是中後勤職位。勞工及福利局於2015年4月發布的「2022 年人力資源推算」顯示,保險業在2022年的人力需求達56,900人,與2012年相比增加8,300人,當中專業人員、輔助專業人員及文書支援人員的人力需求預計合共增加超過6,000人。以教育程度劃分,保險業在2022年對持學士學位的人力需求比2012年上升超過11,000人,專業職位的人力需求呈上升的趨勢。
 
10.   香港港沒有監管保險業的機構
保險業監管局是獨立於政府的新保險業監管機構,成立的目標是確保保險業的規管架構與時並進,促進保險業的穩健發展;為保單持有人提供更佳保障;以及遵行國際保險監督聯會(IAIS)的規定,即保險監管機構應在財政和運作上獨立於政府及業界。保監局於2017年6月26日接替昔日為政府部門的保險業監理處的規管工作,並預計於兩年內,接手三個自律規管機構的保險中介人規管工作,並實施法定規管及發牌制度。
 
Back to top